3.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客观、总括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财务报告,又包括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还包括以其他形式报告的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会计法》(主席令[1999]第2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表的编报口径与单位预算衔接一致,反映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预算法》(主席令[1999]第21号)第六十条规定:“编制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单位内控规范》的要求加强会计核算和预算、决算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且强化财务信息分析结果运用,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4.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尤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而且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问题,舞弊和腐败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反腐败、反舞弊的长效机制,必须将事后惩治与事前预防相结合。内部控制的核心就在于制衡。科学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之中,强化内部监督,通过建立和实施严密的内部控制,起到“关口前移”的效果,实现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目标。 5.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是以前四项为基础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与管控,切实合理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就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夯实物质基础,实现单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38、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容的有()。 A.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 B.内部控制建立的整体性 C.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D.内部控制执行的强制性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自我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 内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 (2) 内部控制建立的全面性。 (3) 内部控制建立的重要性。 (4) 内部控制建立的适应性。 二是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 各个业务控制在监督检查期内是如何运行的。 (2) 各个业务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执行。 (3) 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 (4) 执行业务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资格和能力。 39、下列各项中,构成单位内控规范实施的重要环节的有()。 A.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B.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C. 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D. 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 解析: 按照内控规范的统一要求,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重点关注本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风险。单位内控规范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抓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内控评价等,把内控规范的各项制度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40、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 A. 支出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B. 支出事项未经过适当的事前申请、审核和审批,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可能导致预算执行不力甚至发生支出业务违法违规的风险 C. 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风险 D. 资金支付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可能导致违规风险 解析: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支出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2) 支出事项未经过适当的事前申请、审核和审批,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可能导致预算执行不力甚至发生支出业务违法违规的风险。 (3) 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风险。 (4) 资金支付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可能导致违规风险。 41、下列各项与资产实物管理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资产台账,详细登记资产信息 B.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C.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与财会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账,确保账账相符 D.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实物管理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资产台账,详细登记资产信息。 二是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三是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与财会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账,至少每年核对一次,包括资产台账与财务账相核对,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相核对,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42、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看,下列属于资产领用环节主要风险的有()。 A. 资产领用没有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B. 资产发出没有正确的登记 C. 无形资产权属不清 D. 对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 解析: 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看,下列属于资产领用环节主要风险的有资产领用没有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资产发出没有正确的登记,没有归集到领用部门或者个人,可能造成实物资产账实不符或者使用效率低下。 43、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据控制的环节的有()。 A. 单据的填制环节 B. 单据的审核环节 C. 单据的归档环节 D. 单据的保管环节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表单和票据,具体包括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的全环节和全过程,避免单据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情形的发生。 44、下列各项中,构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侧重点的有()。 A.过程的分离 B.职责的分离 C.岗位的分离 D.流程的分离 解析: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过程的分离。 即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监督过程是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决策过程实为授权审批过程。在办理经济活动的业务和事项之前,应当经过适当的授权审批,特别是重大事项如大型采购、基本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大额资金支付业务,还需要经过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意见。执行过程是按照审批的结果和适当的权限办理业务的过程。办理业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办理预算编制业务,资金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和基本建设业务,也包括依职责保管资产、进行信息统计和会计处理,办理业务的前提是得到恰当的授权和经过了既定的审批程序,业务执行情况应当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过程主要通过对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价,来确保经济活动的各业务和事项都经过了适当的授权审批,确保经办人按照授权的要求和审批的结果办理业务。所以,决策是执行的前置程序,执行是对决策的具体落实,监督影响和制约着决策和执行,这三个过程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 二是岗位的分离。 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决策与监督检查等岗位应当相互分离,负责经济活动决策的岗位独立于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负责执行业务的岗位无权自行决策,而负责监督的岗位独立于决策与执行岗位,以确保其监督的成效。岗位分离的效果是避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发生,降低了舞弊和腐败的风险。 45、下列各项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实施外部监督的有()。 A. 财政部门 B. 审计机关 C. 纪检监察部门 D. 主管部门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除了应当积极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外,还应当自觉依法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检查。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外部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主管部门。 46、行政事业单位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当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新的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A. 外部环境 B. 经济活动 C. 管理要求 D. 人事变动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应当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新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对某些高风险经济活动开展不定期评估,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有效地防范和管控风险。 47、下列各项业务中,应当对其实施归口管理的有()。 A. 预算业务 B. 收入业务 C. 资产业务 D. 合同业务解析: 1.对收入业务实施归口管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的类型和来源渠道比较多,但是并不一定都由单位的财会部门统一收取,有些单位的收入收取业务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在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极可能发生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甚至私设“小金库”的情形,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各业务部门之间还可能相互推诿、责任不清。 正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单位内控规范》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2.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三定”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单位内控规范》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资产实施归口管理中要重点关注:一是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二是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3.对合同业务实施归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承办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其职能范围内承办相关合同业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合同业务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办公室作为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如果存在法律部门,则应当指定法律部门作为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业务实施统一规范管理,负责确定合同业务的程序和要求;参与重大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和订立;管理合同专用章;参与或组织合同纠纷的调解、仲裁、诉讼活动;对合同进行登记和归档;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的有效履行。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合同的订立往往与经济资源流入或流出密切相关,跨年度的合同将对不同年度的预算安排和收支业务产生影响,因此,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利于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使单位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 48、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理主要风险的有()。 A. 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概预算脱离实际,技术方案未能有效落实 B. 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串通、暗箱操作或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 C. 建设项目价款结算管理不严格,价款结算不及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混乱 D. 对技术性强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经济事项,未组织熟悉技术、法律和财会知识的人员参与 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风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审核审批不严、盲目上马,可能导致建设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2)违规或超标建设楼、堂、馆、所,可能导致财政性资金极大浪费或者单位违纪。 (3)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概预算脱离实际,技术方案未能有效落实,可能导致建设项目质量存在隐患、投资失控等风险。 (4)招标过程中存在串通、暗箱操作和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招标工作违法违规,以及中标人实际难以胜任等风险。 (5)建设项目价款结算管理不严格,价款结算不及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混乱,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资金损失等风险。(责任编辑:le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