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
一、我国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公允性是指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管理层对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
|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
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对编制财务报表负有直接责任。
1.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3.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责任。
|
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
三、确定具体审计目标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交易和事项的认定
|
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
|
列报的认定
|
(1)发生
(2)完整性
(3)准确性
(4)截止
(5)分类
|
(1)存在
(2)权利和义务
(3)完整性
(4)计价和分摊
|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
(2)完整性
(3)分类和可理解性
(4)准确性和计价
|
具体审计目标: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的分类。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三)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
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四、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过程
|
工作
|
1.接受业务委托
|
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
2.计划审计工作
|
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
3.风险评估程序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4.进一步程序
|
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
5.完成审计工作
|
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调整或披露;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评价所有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等。
|
(责任编辑:lele) |